找到相关内容196篇,用时3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到底作何解释

    所有。佛法上说的,是性而非,是理而非事。何以见得?我们且看佛经所说。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说: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”关于五蕴,本文中曾屡屡谈及,就是色...纸,都是假名,称为假观。国、都、书、纸,皆以因缘和合而生,本无自性,故皆曰,这是观。但国、都、书、纸,性虽然却是有,我们不妨称它为国、都、书、纸。这是中观。  领会了佛法上的假,、中,三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62758925.html
  • 般若中道

    ,自,诸法,不可得空,无法,有法,无法、有法。   现对这"十八""的主要内容,作一些简要剖析。什么叫做"内"呢?"佛言:.内法名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眼、眼,非常非灭故;何以故...不能视为有实体、自性之物,所以"""理本身也"。达叫做"空空。"   什么叫做"大"呢?何等为大?东方,东方,非常非灭故;何以故?性自尔。南、西、北方、四维、上下,南、西、北方、四维、上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3652412.html
  • 宣化上人解说“十八

    ”,没有一种名称可代表这个道理。从不颠倒到不起,没有一个名字可称。此是性。   “无相”,没有任何可把它表现出来。从不颠倒到不起,没有任何形相可以形容。此是。   “实无所有”,赞叹中道之...。不退为内外。不退转为凡夫,不退转为二乘。“不转”是空空,能破一切诸法,既无我执,又无法执,即空空;扫一切法,离一切,故不转。   “如虚空”,般若经中专谈理。须菩提善说,佛弟子中他是解...

    宣化上人讲

    |宣化上人|十八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7/05414511452.html
  • 杨曾文:戒律和唐代的律宗

    之事,不说违戒之话。   道宣进一步把化教分为从低到高三个层次,即性教、教、唯识教。《行事钞》卷中四说:   然理大要,不出三种:一者,诸法性无我,此理照心,名为小乘。二者,诸法本相是,...阿毗昙诸论为基本经典,只明“人我”,破我执,而不主张四大、五蕴诸法也,是小乘教;第二教,是以《般若》等经为理论依据的大乘教,主张诸法皆,破除“法我”...

    杨曾文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20860341.html
  • 菩萨一念具万行

    所施何物?回向者谁?何等是回向?何等是回向处?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相皆不可得,何以故?一切法以内……乃至自。如是观,作是念:回向者谁?回向何处?用何法回向,是名正回向。尔时,菩萨...。不破坏诸法实相故,法性即是诸法实相。  法性虽不可破坏,众生邪行故,名为破坏。新发意菩萨,闻是诸法宝,即生著心,佛破其著,亦破所著法,菩萨从初发心已来,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寂灭,布施毕竟,...

    智 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3467264.html
  • 答顺宗心要法门 并注

    莹净之理。〖性相寂然〗性即空空绝迹,即星象粲然。〖包含德用〗性包含於神用,具尘沙之无边。〖该摄内外〗该摄於内外,亦不在中间。〖能广〗无外也〖能深〗无内也。〖非有非〗妙有不,真空不有。〖不生不灭...心要法门颂〖欲达心源净〗所迷之理〖须知我〗万物自虚〖形容何处实〗缘生本无〖念虑本无从〗起处不真〖豁尔灵明现〗似日初出〖翕然世界同〗即无障碍〖真金开伏藏〗情忘理现〖赫日出暝朦〗智起惑忘〖试将心比佛〗...

    唐·清凉国师澄观 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4952439.html
  • “心经”文句阐幽

    “心经”文句阐幽  沈九成  王无念居士、明居士、李慈铭居士,分别来信中谈到“心经”的译本、注本、名解释、参考资料等问题,兹谨就所知,综合奉答如俊:  从梵本译汉的“心经”,自姚秦迄末,原有十四...即是“心”义。  纵观心经全文,所说:“照见五蕴皆空”、“色不异不异色”,“是诸法”、“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”、“心无里碍”乃至“究竟涅槃”,此等经句,所表所诠者,皆心(五蕴)之义,更...

    沈九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62563774.html
  • 大智度论札记(12)

    种智,或说无上道,或说无量诸佛法,或说菩提,皆是萨婆若名字。  二六八  诸法自,印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翠竞,即是“如、法性、实际”。  二六九  菩萨虽安住一切法空中,而祟法爱法。何以故?定...,从本已来,非佛所作,亦非余人所作。  二七二  所谓“如”,非定色,非离色。譬如以泥为瓶,泥非即是瓶,不离泥有瓶,亦不得言无瓶。  二七三  一切法如(色如、受想行识如、乃至涅槃如),...

    柳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34264185.html
  • 净空法师谈忍辱

    要圆解、要深解,日常生活当中,遇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,举心动念均是修行,功夫用得上,日久必有成就。人我执不易断,凡事看淡一点,即算有进步,愈淡薄愈自在,就是渐渐的放下。四了,说一个忍辱也是多余的。...   △ 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,故修定必先修忍,六度中忍辱列为第三,忍是出离苦海的最妙法门。   △ 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,以为我是能忍,以及有我所忍受的程度,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。闻...

    净空法师

    |忍辱|嗔恨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7/12324085916.html
  • 小乘佛学与两晋般若学之渊源

    不错,但就即色宗来说:“从这一观点可以导出‘果因不’或事物是‘’而非‘体’的观念。因为按‘即色’的说法,事物之所以不存在,是因为它是由其他事物构成的,因而它是一种‘果’。至于构成这事物的其他...因而这种否定仅是一种‘’观,而非‘体’观。”[⑥]而在佛驮跋陀罗,“以一微故众微,以众微故一微”的观点,在“众微”上贯彻了缘起性的理论。但在“一微”即事物的“缘”的问题上,虽在结果上承认其...

    朱丽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91859103.html